锦里 仿古主题街区规划设计的点睛之笔
为满足锦里古街的旅游需求,成都亚林古建筑在规划设计时,从文化、景观和空间等多方面入手,力求将锦里古街打造成有文化渊源、有地域特征、有历史基因的旅游目的地。
点睛一:本土文化营造独特旅游氛围
在规划设计锦里古街时,为达成项目的景观意义和旅客休闲娱乐的需求,锦里古街总设计师李亚林协同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前后组织并出资进行了八次研讨会。
“锦里”的设计者们准确的把握了成都生活在人们记忆中印象的原型,经过加工和艺术化处理,在一条长度不足400米的街道中,再现老成都生活、川蜀文化以及传统街道空间。从锦绣馆织机、川剧到张飞牛肉、蜀乐都弥漫着成都岁月里积淀的浓重人文气氛。
它的文化主题就设计到历史、地理、人文及建筑等多个方面,其中的文化渊源主要有:汉代锦官城锦里市井文化、三国文化、四川传统艺术文化、成都饮食文化及建筑文化这几个板块。
点睛二、街道排序打造地域性旅游资源
为把锦里古街打造成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民宿文化旅游的标志性目的地,亚林古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借鉴了成都传统街道自由生长的有机排列方式,整个街道初宽后窄,此种做法增加了街道的透视感和连续性,中间设有广场及最高的戏楼作为空间序列的高潮,由热闹狭窄的街道过渡到开阔的广场及高戏楼,让人豁然开朗而震撼。
从平面布局上看,采用“步行街—广场—步行街—广场”的整体线性发展完成旅游地域空间营造。
规划设计步行路线长约340余米,采用前后错位的建筑布局方式,使用不同的建筑界面和高低搭配,包括骑楼及横跨街道的过街楼,分割纵深空间的坊墙门洞、牌坊和马头墙,让街道呈现收放度和透漏感。
建筑形式方面,古街规划设计了包括宅邸、府第、川西民居、古客栈、商铺、大戏楼、包厢、小桥、古牌坊、酒吧、茶楼、回廊、古井等,游客置身其中,如临真实的古代时空,从而产生奇特的旅游体验。
广场的空间规划相对街道较为开阔,并设有戏楼,步行街景观的营造中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技巧,利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了丰富的意境,让中心的广场不仅仅是聚会和表演的中心还是一个可以停留休息的街道节点。
其中半边围合半边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将水体引入街道,呼应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追求。
点睛三:景观元素丰富游客休闲体验
建筑元素方面,亚林古建筑公司在规划设计时,以清末民初的四川古街、镇建筑风格为主基调,装饰上用木材和小青瓦,地面配合铺设特制仿古青石板。建筑一至二层,立面采用黑、白、灰,黑色木楞木窗、马头墙、歇山顶、飞檐角、二楼挑廊、木板墙、木墙裙等川西建筑风格元素。
古街的铺地是街道质感的一个重要表达手段,亚林古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力求恢复古街的亲切感,以青石为铺地的纯粹性,巧妙回避地下管网的窨井等,与仿古建筑相得益彰。
广场是锦里古街的环境中心和序列高潮,为增加自然景观的感染力,亚林古建筑在设计时,运用成都常见的假山植物点缀其中,引入有纯洁感和亲切感的仿濯锦溪水体,形成一个虽小但链条完整的生态系统。
为了烘托渲染整个古街的气氛,在规划设计时,引用了很多传统文化的街道特征,在广场周边延水的长廊里的楼上楼下有两幅名家的浮雕作品,是南方丝绸之路及桑蚕文化氛围营造的蜀地特色的具体表达,并互为表征。同时,在街道尽头还采用传统的石制牌坊,是锦里古街的空间收尾,也是锦里古街文化的总结性表达。
锦里街道内沿街的建筑并非直线型排列,建筑前的阴角空间多数被沿街的店铺用作室外的餐饮、休息场所,出挑的屋檐可以遮挡风雨。广场处的空间呈现半围合状态,戏台是整个广场的视觉中心,开敞的两边由水面围合,既扩大了广场的视域又给人以被围合的安全感。
锦里街道周围的建筑很多都配以庭院,内庭使得街道的空间呈现出更多的层次,也丰富了空间设计的性质。街道周围的建筑排列自然随意,简单的单进二层楼和合院建筑的有秩错落丰富了街道的轮廓。建筑内部的独特天井或院子是单体建筑的亮点。
点睛四:连续空间生成奇特体验意象
锦里街道两边的仿古建筑色彩多为棕色、褐色、黑色和白色,只有在局部的建筑装饰构件上才可以看到鲜艳的彩色,这和武侯祠以及成都传统民居的建筑色彩风格相符合,整条街道呈现出清丽淡雅的基调。
由于建筑样式和色彩的一致性,街道两边严禁了不规律的打断,构成街道应该有的整体上的连续性。为了打破这种连续性的单调,也是为了增加街道向前的动势,街道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堵青石铺装的封山墙,山墙的墙头饰以出挑优美的瓦片,丰富了整条街道的轮廓。
锦里街道连续性强还是控制街道高宽比的结果。行走于锦里街道中,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 D/H<1,远处的建筑由于透视产生的效果,视线与建筑立面的水平夹角较小,再加上对近邻建筑、招牌的巧妙遮挡,处在街区中的人们很少能看到这种完整的真实的古街实体空间,从而营造出一种“幽径徘徊”的意象,游客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心理,丰富其感官体验。
成都锦里——标志作品
通过我司创造性组织的成都锦里规划前后八次研讨会,邀请著名古建、规划、历史、旅游、园林、艺术等专家学者群策群力,将历史文化与商业业态有机结合,充分完善了 “成都第一”仿古民俗街区的策划。长340余米,投资几千万元锦里,于2004年10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被誉为 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四川民风民俗的大观园”。